台灣地方創生演進:從人口回流到多元永續的願景
地方創生在近年來成為台灣關注鄉鎮發展的熱門議題,其核心目標是透過活化地方產業、文化與人才,解決城鄉差距、人口外流等結構性問題。然而,許多人可能不清楚,地方創生的推動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從最初的「1.0」版本,逐步演進到如今更強調永續發展與多元面向的「2.0」版本。理解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台灣鄉村發展的未來趨勢。
➡︎延伸閱讀:何謂地方創生?定義、案例與台灣在地實踐全解析
(資料來源:行政院 地方創生2.0推動情形)
地方創生1.0:以「人口回流」為核心的初步探索
台灣早期對地方創生的推動,其核心理念和重心多半集中在「人口回流」上。這階段的思維是:只要年輕人願意返鄉、青壯年人口不再外流,地方就能有新的生機。
地方創生1.0 的特點:
- 目標聚焦: 主要著眼於解決人口外流問題,鼓勵青年返鄉、移居地方,試圖透過量的增加來彌補城鄉發展的落差。
- 策略重心: 多透過政府補助,鼓勵在地青年創業、發展小型特色產業,或舉辦短期活動吸引人氣。這種方式著重「點」的突破,而非「面」的佈局。
- 評估指標: 較為注重人口數字的變化、短期活動的參與人數等,容易產生「活動財」或「煙火效應」,難以衡量長期深耕的成果。
- 執行挑戰: 由於過度強調「人口回流」,常面臨返鄉青年的生計問題、缺乏穩定的產業支撐,導致部分計畫曇花一現,難以形成長期效益。部分案例也可能出現活動結束後人潮即散的現象,未能真正解決地方的根本問題,反而可能製造出一次性的熱鬧。
案例探討:
早期的地方創生案例,例如一些返鄉青年在老街區開設特色咖啡店、文創小店,或舉辦短期市集活動,雖然能帶來一時的人氣,但若缺乏整體產業鏈的串聯與長期經營策略,其對地方發展的影響力可能有限。這些嘗試通常是在單打獨鬥的模式下進行,仰賴創業者個人的熱情與毅力,一旦面臨現實壓力,便難以為繼。
地方創生2.0:邁向「永續發展」與「多元創新」的升級版
隨著實踐經驗的累積,政府與民間逐漸意識到,僅靠「人口回流」不足以支撐地方的長期發展。地方創生2.0應運而生,它更強調一個多元、系統性且能夠永續發展的模式,將地方視為一個具備內生動力的生態系統。
地方創生2.0 的特點:
目標擴展: 不僅追求人口回流,更著重於產業活化、文化保存、環境友善、社會共融等多元面向的永續發展。它關注的是地方的整體健康與韌性,而非單一指標的改善。
策略深化:
- 導入數據分析: 運用大數據分析地方特色與潛力,精準擬定發展策略。從傳統的經驗判斷轉向科學決策,例如分析旅遊數據、產業供應鏈、人口結構變化,以找到最具潛力的發展方向。
- 強調跨域整合: 鼓勵產、官、學、研、社等多方合作,形成策略聯盟。地方創生不再是單一部門或個體的責任,而是需要政府、企業、大學、研究機構與在地社區居民共同參與、資源共享。
- 重視在地培力: 不僅吸引外來人口,更重視培養在地人才,提升地方自主發展能力。透過教育訓練、技能傳授、社群營造,讓在地居民成為地方發展的主體,而非被動的接受者。
- 建構產業鏈: 從單一產業走向產業聚落,強調六級產業化(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的整合)。例如,將農產品從單純販售,提升到精緻加工、文創商品開發,再結合觀光體驗,形成多元的收益模式。
- 注重文化與環境: 將地方特有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納入發展核心,強調地方價值。文化不再是陪襯,而是地方獨特性的根基;環境保護則是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石。
評估指標: 更注重長期經濟效益、環境永續性、社區參與度、文化傳承深度等多元且長期的指標。這使得地方創生的成果評估更為全面,避免短期效應的假象。
執行模式: 由上而下(政府政策引導)與由下而上(地方自發性提案)並行,更鼓勵地方自發性提案,政府提供輔導與資源。這賦予了地方更大的自主性與創造力,讓計畫能更貼近地方實際需求。
案例探討:
地方創生2.0 的案例更強調整體性的營造。例如,雲林古坑華山咖啡產業從單純的咖啡種植,發展到結合觀光、餐飲、文化體驗的產業鏈,並吸引年輕咖啡師返鄉,透過創新行銷與烘焙技術,提升咖啡的附加價值。這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也活化了地方文化。
另一個例子是台東池上,透過藝術季、有機稻米契作、友善環境耕作等方式,將農業與文化觀光深度結合,吸引藝文人士與遊客,並提升農產品的品牌價值,讓在地居民有更穩定的生計與文化認同。這種「農藝共生」的模式,讓池上成為台灣地方創生的典範。
好心地文創案例:新埔柿染坊的地方文化復興
在地方創生的過程中,我們也見證並參與了許多成功案例。例如,協助新竹新埔柿染坊透過地方創生2.0的思維,實現文化復興。他們以傳統柿染工藝為基礎,打造了名為 KIRKIR 的品牌。這個品牌名稱源自客語「柿子」的發音,完美融合了地方文化特色與現代設計理念。KIRKIR透過與大學服裝設計系合作開發植物染織品,並與社區婦女合作創建工藝師,創造了就業機會,也讓柿染工藝在現代市場中找到新的定位,展現了地方文化透過品牌設計走向永續的可能性。
總結:台灣地方創生的多元路徑與展望
從地方創生1.0到地方創生2.0的進化,清晰地描繪了台灣在探索鄉村發展路徑上的成熟與深化。這不僅是策略思維上的轉變,更是對地方發展本質的重新定義:從過去單純的人口數字思維,轉變為一個更全面、更強調永續性的生態系統建構。它體現了台灣社會對於城鄉平衡、文化傳承與環境保護的共同追求。地方創生不再只是政府的單一計畫,而是需要多元專業的投入,以及在地社區的高度參與和內生動力。這也意味著,未來的台灣鄉村發展,將更重視從在地脈絡出發,整合各方資源,發展出獨特的「地方品牌」,而非簡單的複製或模仿。
⮕ 延伸閱讀:5 大農村再生品牌設計策略:讓社區工藝煥發新生
好心地文創:您的在地共創夥伴,推動地方永續發展
好心地文創在地方創生的領域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們不僅能提供:
- 識別設計: 為地方特色產品、文化場域打造具辨識度的品牌形象,讓地方故事透過視覺語言被世界看見。
- 商品設計: 將地方農特產或文創商品轉化為具市場競爭力的商品,提升附加價值,拓展銷售通路。
- 品牌顧問: 協助地方進行品牌策略規劃,挖掘在地核心價值,建立清晰的市場定位與傳播策略。
- 網頁設計與影像製作: 透過數位平台與視覺內容,講述地方故事,吸引更多關注,讓地方的魅力跨越地理限制。
- 標案服務建議書撰寫: 協助地方團隊將創生構想系統化,精準回應政府需求,爭取政府資源,將願景化為實際行動。
我們深信,透過專業的品牌設計服務與策略顧問,能夠將地方獨特的資源與文化轉化為具吸引力的品牌,不僅促進地方創生的實質效益,更能引導地方走向真正的永續發展。讓好心地文創成為您推動地方創生2.0的堅實夥伴!
⬇ 立即加入【好心地文創】官方 Line 帳號,與我們聊聊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