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到底是為了美感,還是為了理解?」這個問題,困擾了我許多年。
設計之前,先學會理解
直到那天,當我在替一個小農品牌做設計時,腦海中突然浮現了那個躲在美術教室吃便當的自己。
那時的我,多麼渴望被理解,被平等對待。
如今的我,何嘗不是在用設計,試圖為每個獨特的品牌,創造一個能自在展現的空間?
在品牌設計這條路上,我常常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設計思考」。
很多人認為設計就是創造美感,但其實最重要的是理解與同理。
人生是依靠在抉擇的過程中前進,從小到大、從張眼到睡眠;人就是一直在做決定。
小時候,決定要用什麼橡皮擦、彩色筆的排列從什麼顏色開始?
長大後,開始依照自己的喜好自動替他人決定適合的方式,但這些決定真的對他人是好的決定嗎?
前些日子跟同事聊到同理心的話題,想起我國中時候的日子,
除了當時生活困難外,還有一件事直到如今我還是放在心上警惕自己。
那個躲在美術教室的午後
國中時候的我,因為低收入戶的原因,營養午餐基本上是不用錢的
雖說不用錢,每天我吃的營養午餐不是跟大家一起打菜用餐
而是中午時另外去總務處領便當後回教室吃
我還記得拿完便當後
不時有些同學會問我:「你去哪裡買的便當呀?」
或是其他類似為什麼會有便當的問題
後來,也許是自卑的關係
漸漸的,我領完便當後
就直接往靠近頂樓的美術教室吃飯
在那邊我不用擔心同學會問我便當的問題
也不用因為我跟別人不一樣而害羞
更不用跟別人交代為什麼我會有這個便當
長大後,我面對他人,尤其社會上有既定印象的人們
我盡量試著把自己變成他們的角色去思考
如果我做這個決定,會不會是我自己認為他們需要的
如果我做這個選擇,會不會反而是另外一種歧視呢?
我們公司的業務,有一部分麻煩街友幫忙
發薪水的時候、送食物的時候,
我不會在眾人面前拿給他,也盡量避免他人見到
而用伯伯這個我多買了、這個很好吃想跟你分享等理由
當然,我相信就算伯伯知道了
這樣的方式也會讓他心裡舒服一些
就像某次我刻意待在車上,請同事去跟他買大誌
他竟然認出我的車,問是不是大熊叫你來買的
反而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
真正的同理,是平等對待
我們常覺得這樣做才是對他人最好
但其實回歸到最原點的思考
他們只是想要跟別人一樣
享有最基本的權益
而不是在一群人中跟別人不同
看似平等,其實異於常人
跟大家一樣的對待他人
才是真正的同理心
我常想起那個在美術教室吃便當的自己。
如果國中時我可以跟大家吃一樣的營養午餐
也許我就不用餐餐躲在美術教室吃飯
當時的我,其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關懷,
只是希望能和大家一樣,平常地走進教室,平常地和同學一起用餐。
這個經歷讓我明白:有時候,看似為他人著想的特殊對待,反而會形成一道無形的隔閡。
這也是為什麼在好心地文創,
我特別重視將心比心的設計態度。
每個品牌都不需要過度包裝或華麗的修飾,
而是需要一個能自在展現、自然流露的空間。
一起聊聊吧:讓設計有溫度,讓品牌有故事
在好心地文創,我們相信:最打動人心的設計,來自於真實的理解。
無論是小品牌、文創工作者,還是社會企業,
最好的設計,是讓品牌能夠舒服地做自己。
如果你正在為品牌尋找方向,或期待讓品牌說出更動人的故事,
歡迎隨時來找我們好心地文創聊聊。
就像每個人都值得被平等對待一樣,
每個品牌也都值得被好好傾聽,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