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 Betwin 論壇中邀請 REnato lab 、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財團法人高雄市私立慈聯社會福利基金會與台南恩友恩友中心進行對談,讓我們對「循環經濟」 及「社會設計」有初步的了解。當中,透過經驗的分享,我們能更深入的探討如何運用循環經濟的概念協助弱勢族群以及無家者。而在這次的工作坊中,我們將延續 Betwin 論壇的討論,用設計思考的方式,重新詮釋這議題,進而激盪對無家者更體貼的設計或是服務。
在第一階段由荷蘭設計師Wouter 與 Corinne分享在【社計之後:Betwin論壇】的討論:有人以群體的尺度出發,提到無家者們大多在社會上背負著負面的刻板印象,因此在個人層面覺得情緒被孤立而鬱鬱寡歡。有些人則是看到主管機關能改進之處,認為補助的程序過於繁瑣,對提供社會福利機構來說是另種負擔。或者申請條件缺乏彈性,讓需要幫助的無家者因為一些條件無法獲得補助。也有人看到媒體近用權的被剝奪,認為有些無家者們是無法使用網路、購買報紙甚至看到電視新聞。無家者們可能沒有經濟基礎負擔費用,或因體味而被排斥於公共圖書館(或其他場域),於是喪失知道公共事務的基本權利,更加深了社會與個人的疏離感。但有人持不同立場,認為有些無家者因為有自己的考量,是不願幫助,有些是自卑而不願接受食物的供應,有些是因為追求自由而不願進入職場,只想維持現狀。
這些觀察提醒著我們,無家者們現況是由複雜的社會結構與人生境遇交織而成,因此我們在思考時必須想的更仔細些才能貼近問題核心,靠近無家者們的需要。根據這些想法為基礎,參與者們再以自己所學或是日常經驗,一邊拼湊對無家者的想像,試著推測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或者所需要的協助,一邊嘗試設計一套服務或是產品,初步解決我們認為的問題,再讓後面的訪談來驗證計畫的可行性。過程中 Taiwan Dutch Design post 的 Bart van Bueren 更為大家帶進了循環經濟的思維,分享「全盤考量整個系統」的重要,讓我們在思考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不只考慮產品本身,更該考量商業模式與整個產業生態。期待創造跨產業的「合作共生」,可打造一個完善的循環體系。
荷蘭設計師Wouter 與 Corinne在過程中將昨日論壇中講者們的想法帶到工作坊現場,例如美國的案例「Housing First」,不問街友狀況好壞,不管街友愚智、勤懶、人格或健康是否有問題,先幫他們找獨立住所,安頓後才實施後續治療與輔導(註一)。或者強調技能與工作價值在過程中共創,期待「工作」除了能使無家者們累積經濟基礎,更能重拾自信。在這次的工作坊初步發想中,有小組想要成立人力派遣公司,讓自己作為工作媒合的平台,解決無家者們數位資訊落差的困境;也有小組認為現在服務無家者們的機構很多,做的也相當不錯,因此提出與現行機構合作的想法,讓自己成為串連「食衣住行」服務平台的節點,無家者們能透過這樣的網絡獲得全方位的照顧。更有人提到與藝術家合作的可能性,他們期待藝術家能設計一個媒介或是機制,讓無家者們能將自己的情緒透過非語言的方式表現,使情緒得以抒發進而自我接納、認同,而藝術家能根據這樣的素材進行策展,以不同的形式讓我們能對無家者們的生命歷程有更不一樣的了解。
對議題的深入了解與思考問題的方法是這次【社計之後:社會設計工作坊】所重視的。因此除了荷蘭設計師Wouter 與 Corinne的協助,C-HUB 成大創意基地更邀請了台南恩友中心的劉奇峯牧師為我們介紹恩友中心目前提供的服務,更安排我們前往恩友中心與在恩友中心的無家者們一起享受午餐,分享彼此的生活。而在思考問題的方法,主辦方邀請好心地文創創辦人黃奕杰向我們分享設計思考與社會設計的概念。奕杰從設計不只是有形的產品,也可能是無形的服務體驗談起,開拓我們對「設計」的想像。接著以「麥當勞理論」(註二)鼓勵我們重視每一位提出的想法,先提出再細部討論「從問題發想到問題解決中間該如何達成」,進而透過訪談再修正。在過程中,奕杰並沒有分享生硬理論,而是一直回到這些想法的核心基礎—「同理心」。讓我們知道,「以人為本」的同理心,不只是在設計過程中重視使用者的需求與使用情境的心態,這更是在訪談中應有的禮貌有尊重。
在訪談後,有小組發現自己有更為重視的價值,或者有些不符無家者們真實的處境而做了調整。例如想成立人力派遣公司的小組,原先想替無家者們安排甚至創造工作缺額。但訪談後,認為「情感陪伴」更為重要,因此方案調整為「與學校的服務學習合作」。他們認為服務學習除了掃系館或是整理校園環境,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像是與鄰近成大的台南恩友中心合作,讓同學進入機構學習。而另一小組原先提出技能培養的就職訓練方案,但在訪談中發現無家者們比起技能培養可能更在意的是「下一餐」的立即性,因此改以滿足無家者們的生理需求繼續發想。
也有小組主軸不變,僅微調原先的發想。他們認為技能培養與故事分享是重要的,但針對技能學習這部分可以有更多的調整。在訪談中,他們發現有些無家者們因有些年紀、技術門檻過高或者動機不足因此失去學習的動力。因此他們調整原先的方案,提出「呷經驗」,音同台語的「吃經驗」,認同經驗積累的重要,也呼應在互動中參與者彼此交換人生經驗的期待。從手作小甜點,例如餅乾,技術門檻相對低的技術累積學習經驗。至於烘焙課程開班對象,不限於無家者,而是招收「對烘焙感興趣」的人,使大家能不分你我一起學習。這提案除了規劃在課後進行下午茶時間,也希望能將餅乾作為產品販售,形成經濟循環。
這組提案的「餅乾」有兩個意涵。一方面,餅乾是實體的獎勵物。由於小組中有心理學背景的同學,因此看重學習中短期回饋與實質產出的正面效益。他認為在努力學習後有「可看見」的成果是吸引人的,且在短時間內能看見成果,這對學習的初期階段是很重要的觸發點,是使初學習者能繼續學習的動力;第二方面,這組對這項提案的期待不只是技術的傳授,「餅乾」也是他們所設下的一個重要接觸點,重點在於以食物為元素進行互動交流,目的是為了向不認識無家者甚至對此身份有偏見的人進行「無聲的溝通」,讓人開始以真實的互動代替媒體的再現,重新認識無家者議題。
註一:「Housing First」詳細介紹可參考報導者 <幫街友找家,美國猶他州的成功經驗> 一文
註二:「麥當勞理論」詳細介紹可參考INSIDE <用爛點子打破沉默的「麥當勞理論」>一文
撰文|陳沛穎
本文轉載至 http://ccirdc.cpd.ncku.edu.tw/cht/module/pageinfo-2260-i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