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設計力創造觀光力
當越來越多社會企業進入「社區觀光產業」(Community Based Tourism, CBT),好心地文創觀察在成功CBT案例中,「設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那不光是在視覺規劃,更重要在於訊息整理——如果沒有正確釐清社區的內容,規劃的方向就很容易走歪,產生出沒有內容的產品。因此,好心地文創把「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註1)做為成立社會企業的要件,朝向創造共享價值的B型企業,發展兼容經濟與共好的商業模式。
◎註1: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論,透過從人的需求出發,為各種議題尋求創新解決方案,並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資料來源:https://bit.ly/2IwUgJ2
如何在CBT談設計經濟力?重點在於盤點社區的文史、物產、工藝、生態等資源之後的「轉譯」工作,能夠不著痕跡放進「體驗設計」、「視覺設計」、「服務設計」、「食物設計」,才是末端消費者真正期待的部分。舉例來說,高雄六龜的寶來村在歷經八八風災後,寶來人文協會為重振社區觀光產業,在活動中心發展陶藝品、植物染、窯烤麵包等,這些內容背後的最大意義是為了讓社區長者透過學習找回自信,因此「人」才是最大的連結點。
所以,好心地文創在操作寶來社區的CBT時,把重心放在「工藝生活化」,而非販售實體商品,如何將各產品結合起來成為一套式的「複合式體驗」才是重點。好心地文創透過四大設計思考工具去檢視從接待旅人到課程進行、用餐活動等,整體流程是否感覺舒服、親切、順暢、清楚、有趣,而在每個活動的頓點安排是否夠美,吸引人想拿起手機拍照留念(旅人當場打卡就是最棒的免費行銷)
除此之外,好心地文創也媒合南台科技大學、泰國社會企業Local Alike等單位,吸引不同族群進入寶來社區,也把社區工藝品上架到國外網站銷售。在永續的理想下,好心地文創也建構了一套「社區自我評量系統」,社區無須等待顧問前來,也能透過線上系統自我檢視,從表單問題回答瞭解社區所處的開發狀況,而系統也將前、中、後期可能面臨的狀況列表,社區點選所需要的項目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相關資源。
實際操作CBT如此多年,好心地文創認為最重要工作是教會社區使用設計工具,學習用有美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不僅可以改善社區的經濟,同時也是改善台灣整體環境的根本之道。
文 / 黃奕杰 統籌企劃 / 鍾易帆 照片來源 /好心地文創、黃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