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連續第三年拜訪文博會了,這次花了兩個日子的時間仔細地逛完文博會每個展區,華山、松菸、花博三個會場都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也就此覺得每年文博會都是文創設計產業的年度盛會,應該要躬逢其盛一下,而且每次到了文博會場都會看到一些認識的品牌或是人,倍感親切。第二年因為有承接屏東縣政府的展場,所以大部分時間都在松菸的展區裡面顧攤,頂多偷跑去其他的展館看一下別的攤位,參觀的重點也擺在別人的攤位怎樣設計、花多少錢做起來的,更別說有什麼時間去華山或是花博會場參觀了。




第三次來到文博會場,今年感覺驚喜不多,第一站的松菸一如往常,攤位一字排開看上去很多,但多數都跟往年的品牌差不多太多,沒有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二站去了花博也是一樣,雖然花博比較多的是插畫與圖像設計,這邊是適合粉絲來逛的展區,很多可愛的插畫周邊可以買,但越逛越是覺得設計的東西越來越沒有差異化,光是畫柴犬的至少就有四、五攤以上,同質性太高反而失去了特色。


至於華山展區,我覺得這次華山展區有花比較多的心思在各個展館上,跟松菸還有花博那種一攤一攤的形式不同,這裡以場館來作為主題的分區,特別是台南、屏東、桃園、台東等四個地區在這邊都有一個獨立的展區。




另外華山展場還有工藝中心的「茶 3.1415」跟一個「演變舞台」的主題館,從這幾個展館裡面看見一些共同的元素就是影音裝置的比例是越來越高了,像是台南館有設流水席讓人坐在椅子上戴耳機聽辦桌的音效,屏東館一入口的廊道也放了好幾面電視播放著當地特色人物在鏡頭前說故事,工藝館還有VR體驗區讓人透過設備親臨茶園間,演變舞台更是有極高的比例是透過影像和聲音裝置與民眾互動,因此未來在展覽內加入影音互動應該是讓業主明顯感受到比較酷炫的做法了。






有過與工藝中心共同協力策劃活動與展覽,而特別去看看其他人是如何呈現工藝中心的展覽案,今年的主題「茶 3.1415」說「以茶為圓心,工藝為半徑,畫生活為圓周,看見文化的面貌。雖然在現場沒有特別感受出來,但這次的工藝館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入口處擺放了許多一格一格的單頁紙供民眾索取,看到大家排隊逐步往前的同時並伸手拿取頁紙的動作,讓我聯想到採茶的動作。


採集完入口處要告訴民眾的訊息之後,進入展區才會看見一塊一塊區域展示著不同的內容,有茶葉與茶樹的原貌、有茶業產地的地圖解說、有旋轉壽司的吧台裝置、有茶具相關的多元媒材工藝品展示,互動區域則有揉茶的DIY教學體驗區,還有VR裝置體驗區,各區壁壘分明,但是卻看上去也是互不相干,沒有連貫或是一氣呵成的感覺。其中展場運用了實驗室的風格與我們去年「工藝進化論展」的調性有些接近,純白的牆面與冷冽的風格也多了幾分熟悉感。




文/鍾子文、圖/鍾子文、陳靜文、張雅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