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甜蜜接觸點
在之前文章(親自去看,翻轉你對傳統工藝的迷思)中提到在經營社區觀光時,我們習慣使用的四個設計方法(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食物設計Food Design、體驗設計Experience Design、視覺設計Visual Design)當中, 「服務設計」(註1)探討的是工藝與居民和旅客的關係,我們試著把工藝當成一種服務,社區是服務的提供者,旅客是服務的接收者,透過設計角度審視每個環節,把服務過程中的不愉快(痛點)變成快樂點,抑或把現有的優點(快樂點)擴大為甜蜜點,改變旅客漠不關心的態度,讓他們從「不在乎」變得「在乎」,進而成為社區的擁戴者,甚至向外的主動傳播者——也就是說,我們想培養的是一群社區的「忠實顧客」。
◎註1:根據使用者體驗研究機構(Nielsen Norman Group)的定義,「服務設計」主要由人(People)、資產(Props)和流程(Processes)三個要素所構成,而每一項要素都必須被正確地設計,並且能夠整合在一起。人(People)指的是任何直接或間接與服務有關的利害關係人,資產(Props)指的是任何服務所需的實體或虛擬的物件,而流程(Processes)指的是任何利害關係人於服務中執行的流程。資料來源:http://bit.ly/2vlD0S1
舉例來說,前陣子我們與阿里山下的社區合作,針對茶工藝文化體驗活動提出檢討報告,像是增加令人印象深刻的迎賓儀式、提供伴手禮、改善茶染服務流程等,乃至於針對寶來社區的植物染體驗,利用「色票」概念來教學解說,使學習可以更細緻深入,這些都有助於設計一場好服務。
當然,每個社區屬性不同,發展目標也不同,轉型社區觀光是其中之一的選項,但有更多個性害羞的社區,希望可以專注工藝領域,往設計生產基地的方向發展。針對此,所要克服的困難,就是加入製程設計的觀念,降低手工難度、穩定品質、達到局部量產的能力,像是利用模具塑形將乾燥檳榔葉製成免洗餐具。當設計師開發的生產技術下放到社區,試著把工藝變成民藝,讓每個人都可以操作,讓每個社區都可以實現,成為一條龍的工藝生產線。
隨著美感教育的進步,許多社區漸漸理解慢工出細活的產品才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有更多社區願意花更多時間去完成一件精緻的產品。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及展覽組林秀娟組長曾說過:「一項工藝至少都要有五年的熟成期。」為了加速工藝與設計的媒合,我們也扮演引水人角色,導引新銳工藝設計師進入社區、或是把研發素材推銷給設計師。在傳統毛巾生產地的雲林埒內社區,我們與社區住民討論利用剩餘毛巾纖維開發輕質材料,進一步協助規劃出五樣產品設計,示範新型材料如何應用於家飾商品,透過拋磚引玉把新材料介紹出去。
我們認為,社區在打開門介紹工藝之前,必須先妥善安排「接觸點」,而接觸點可以有許多個,是針對旅客、設計師、社區、教育單位等等,各自都必須要有不同手法。接觸點就像交友節目【來電五十】,別開生面的第一眼能不能給對方好印象,就決定了你們之間會是點頭之交,還是款款深情。
文 / 黃奕杰 統籌企劃 / 鍾易帆 照片來源 /好心地文創、臺東縣臺東市富豐社區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