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設計打造社區旅遊力
拆解「社區觀光旅遊」(Community based tourism,簡稱CBT)的字意,社區係指人們在某地方生活所形成的大群體,而觀光卻是指人們離開熟悉環境,前往他處旅行並從事的活動;也就是說,地方創生的工作在於發現社區的潛力與優點,並將之拋光或放大成為值得被觀光的資源。
可是,要讓社區旅行可以玩得精彩,導遊工作也相對要更加深入,那當中所要付出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往往無法套入一般旅行社的運轉模式,這也使得有意發展CBT的社區缺乏可扮演旅行社的中間角色,因此才衍生出「地方創生」的需求。
舉例來說,農村旅遊最常結合食農教育,但食農教育該怎麼「上課」才會輕鬆有趣,或許可與綜藝節目的闖關遊戲結合,把體驗行程變成「一日農夫大挑戰活動」等等,但這樣的旅遊內容就不再只是單純的導遊,而是必須要許多事前規劃:撰寫遊程、設計題目、準備道具…..要把普通的事務變得特別,所仰賴的就是企劃力或設計力,而這往往超出一般旅行社的業務範疇,這也是好心地文創被社區所需求的主要原因。
又再者,當好心地文創進入石子瀨社區採集亮點時,我們發現當地盛產酪梨,而不少農家會將過剩酪梨曬成果乾,可直接用熱水沖泡成為酪梨茶。我們發現這產品相當特別,可是卻未能發展成為伴手禮,為何?其實,社區飲食文化往往是旅客感興趣的部分,可是傳統人家的飲食內容可能很精彩,但呈現手法卻往往缺乏精緻感,若是透過設計強化視覺美感,不但有助提升體驗好感度,對於後續的產品推展與社群行銷都有所幫助。
最後酪梨茶事件怎麼解決?在沒有行銷預算的情況下,我們設法在預算成本下找到質感不錯的公版禮盒,並且幫忙設計一張漂亮的標籤貼紙,透過最簡單方法提升精緻度,把農家手工食品推出來變成社區的伴手禮。
甚而,像已發展多年的寶來社區,社區生產的商品已達到一定水平,準備要開始承接企業的大量採購訂單,他們所面臨的下一階段就不再只是單一產品的修正,而是「整體形象」的塑造,等於是把社區會變成一個品牌來經營。
把「社區」轉換成「觀光」的過程,與其將之看成是旅遊設計,倒不如將之視為一種品牌設計,而透過品牌符號化的設計過程,把地方有趣的人事物統合起來,實現成為一種可被旅行的消費模式,這才是地方創生的最終極目標。
文 / 黃奕杰 統籌企劃 / 鍾易帆 照片來源 /好心地文創、黃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