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依靠在抉擇的過程中前進,從小到大、從張眼到睡眠;人就是一直在做決定。小時候,決定要用什麼橡皮擦、彩色筆的排列從什麼顏色開始?長大後,開始依照自己的喜好自動替他人決定適合的方式,但這些決定真的對他人是好的決定嗎?前些日子跟同事聊到同理心的話題,想起我國中時候的日子,除了當時生活困難外,還有一件事直到如今我還是放在心上警惕自己。
國中時候的我,因為低收入戶的原因,營養午餐基本上是不用錢的
雖說不用錢,每天我吃的營養午餐不是跟大家一起打菜用餐
而是中午時另外去總務處領便當後回教室吃
我還記得拿完便當後
不時有些同學會問我:「你去哪裡買的便當呀?」
或是其他類似為什麼會有便當的問題
後來,也許是自卑的關係
漸漸的,我領完便當後
就直接往靠近頂樓的美術教室吃飯
在那邊我不用擔心同學會問我便當的問題
也不用因為我跟別人不一樣而害羞
更不用跟別人交代為什麼我會有這個便當
長大後,我面對他人,尤其社會上有既定印象的人們
我盡量試著把自己變成他們的角色去思考
如果我做這個決定,會不會是我自己認為他們需要的
如果我做這個選擇,會不會反而是另外一種歧視呢?
我們公司的業務,有一部分麻煩街友幫忙
發薪水的時候、送食物的時候,
我不會在眾人面前拿給他,也盡量避免他人見到
而用伯伯這個我多買了、這個很好吃想跟你分享等理由
當然,我相信就算伯伯知道了
這樣的方式也會讓他心裡舒服一些
就像某次我刻意待在車上,請同事去跟他買大誌
他竟然認出我的車,問是不是大熊叫你來買的
反而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
我們常覺得這樣做才是對他人最好
但其實回歸到最原點的思考
他們只是想要跟別人一樣
享有最基本的權益
而不是在一群人中跟別人不同
看似平等,其實異於常人
跟大家一樣的對待他人
才是真正的同理心
如果國中時我可以跟大家吃一樣的營養午餐
也許我就不用餐餐躲在美術教室吃飯